top of page

膝蓋治療:是藝術還是科學?

作者:Pamela E. Ferguson, DIPL. ABT (NCCAOM), AOBTA and GSD-CL, LMT (TX)

最近一期的《紐約時報雜誌》中,西奈山醫院刊登了一則廣告,標題是「膝蓋就像汽車零件,要換零件最好找原廠」。啊?看看足球員菲利普.皮札諾,他因為膝蓋受傷導致骨軟骨炎,微創手術讓他的疼痛加劇,後來只得採用移植。

好奇後來菲利普有沒有用亞洲體療法或針灸嗎?我打電話問他了。他說他本來完全不了解針灸,但在術後一大堆併發症使他久病懨懨,而物理治療的效果又不大之下,朋友建議他嘗試針灸。


因左膝的手術,使得菲利普的右腳得順勢支撐全身重量,進而引起足底筋膜炎。紐約的職業針灸師木下荻原的針灸治療減緩了他的疼痛,對此他讚揚不已。現今38歲的菲利普終於重拾活躍的生活,不再受病痛折磨;不踢足球之後,他現在熱衷於混合健身。


膝蓋疼痛怎麼辦?

雖然菲利普的情況並非典型,但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以混合療法來治療膝蓋的重要。透過交叉訓練、伸展、鍛練股四頭肌、避免體重過重等方式來預防,會勝過於治,國家整合輔助與健康中心(NCCIH) 同時也建議可用針灸來治療膝蓋骨關節炎。


我這一輩的許多禪指壓師都知道「膝關節的兩難」,因為我們都得跪在蒲團和榻榻米上做訓練、教學和工作。但幾十年前,我們對於這種動作可能造成的傷害幾乎一無所知。

道場訓練

在1970年代晚期到1980年代早期訓練,強調以氣導引敏捷的地板動作、正坐及歷經數小時的禪坐。我們睡在蒲團上;盤腿坐在矮桌邊吃飯。即使是我們當中有騎自行車、跑步、做重訓和氣功習慣的人,經年累月後仍是膝蓋疼痛所苦,不得已捨棄工作用的蒲團,改用桌子。我因此建議學生,做指壓訓練時不應只在蒲團上做,也可使用桌椅。

我們吸引同樣有膝蓋問題的病人上門,然後從初淺的經驗之中發明出治療方式。我們簡單地聊一些關於膝蓋腫脹、膝後的靜脈曲張、髕骨晃動、因溼冷天氣造成的痠痛、膝關節水腫和騎自行車、滑雪意外後造成的運動傷害。


幾年前我在柏林教學,整個寒冬都跪在硬梆梆的墊子上,讓我的膝蓋又腫又痛,所以在下一個工作坊開始之前的空檔,我諮詢了瑞士巴塞爾的骨科醫生。他看了我的膝蓋一眼,然後問:「你做什麼工作的?」評估了我的情況後他覺得我瘋了,要求我馬上做密集的物理治療。


約一週後,漢堡的指壓學校教學的創辦人維爾弗里德.拉佩内克在我的教課的課餘,幫我做了針灸和指壓按摩;我在瑞士的同事給我一種海貽貝做成的藥膏,建議我每晚塗在膝蓋前後。藥膏真的有效!我還因此推薦給歐美的朋友和病人。


自行車意外後的領悟

有次自行車意外導致了脛骨頂端壓迫性骨折,得穿著腳支架跑遍整個歐洲教書,這段期間只能靠著一隻腳跳上跳下!為了減緩不舒服的情況,我開始做一個很有幫助的運動。


我靠著好的那隻腿平衡站立,藉由重力帶動另一隻戴著支架的腿在半空中畫圓。這很好玩,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輕易進行,即使在機場也不例外。這個動作不僅能保持臀部的靈活,也因能將氣向下延伸,而同時有助於膝蓋和踝關節的健康。

我有意識地將氣從臀部核心往下帶,通過股骨到膝蓋,接著再到脛骨和腓骨,最後抵達腳踝和蹠骨,這項運動真是太實用了!

我在德國德勒斯登有個超棒的同事伯恩哈德.胡拉,他是指壓師兼物理治療師,在我指導他學生的那段期間,他每天幫我做靜態力量訓練,也建議我赤腳走路、多爬樓梯。


緩和長期膝蓋疼痛的方法

另一個指壓和氣功的好同事英格.柏林是物理治療界世界級的教師,她教了我「彈指技巧」。要怎麼彈?首先讓病人仰躺,接著將你的雙手以杯狀放在病人大腿下方的桌面上,將指尖舉起到承扶穴(UB36)的位置。然後沿著病人腿部的足太陽膀胱經往下彈到昆侖穴(UB60),停在委中穴(UB40)和承山穴(UB57)兩處,在另一隻腿重覆一次;接著,在我認為對膝蓋問題最有效的幾個穴位做加強,便能有效治療各種膝蓋問題:

1.同時按住委中穴(UB40)和陰谷(KD10),然後將內側的手指彎曲,從陰谷往髕骨移動,這個動作能舒緩肌腱。

2.面向膝蓋,把雙手的四指放放在髕骨的兩側,輪流輕按幾秒,再將手掌放在髕骨上輕柔畫圓。

3.先活化殷門(GB 37)和足三里(ST 36),再同時按住足三里和三陰交(SP 6)。

美國每年大約有70萬人次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,因此我通常會建議病人和其親友先嘗試各種不同的療法,動手術是最後不得已的選項。

我在瑞士的姪子曾動過這個手術,但術後疼痛劇烈,所以他還躺在巴塞爾的病床上時,我幫他做了治療。我先在他另一隻腳的脾經和膽經上做指壓,接下來在置換的膝蓋周圍和腳部,循著經絡和穴位,以氣功做間歇性按壓,他也能馬上向我反應哪些穴位最能緩和疼痛。


他的物理治療師看過我的治療,就邀請我將這個技巧傳授給物理和職能治療部門的所有工作人員,他們對這項簡單的技巧都驚艷不已。


22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